近日,河北美術出版社推出《戰火中的重慶國畫》一書,這是一部相對系統地還原和梳理抗戰時期重慶國畫界的著作,對于中國現代繪畫史、中國現代文化史和重慶地方文化均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戰火中的重慶國畫》一書多角度立體呈現抗戰烽火中畫家的風骨,生動解讀重慶國畫在特殊歷史時期中展現出的浩然正氣和民族大義,力求建構當時重慶國畫界的總體面貌。書中介紹,從1940年開始,重慶聚集了眾多國畫家,他們是中國現代繪畫史上的重要人物,包括徐悲鴻、張大千、林風眠、傅抱石、豐子愷、關山月、李可染等。在這段特定的歷史時期,他們在“文化從軍”的號召下,為“救亡圖存”而創作,為鼓舞人民斗志貢獻自己的力量。
其中關山月、沈逸千、趙望云等用現實主義方法揭露日寇暴行,徐悲鴻、張善孖、傅抱石、張大千等用象征和隱喻的手法激發國民抗日之志。國畫家用宣傳和義賣等形式籌措抗日經費,幾乎所有居住在重慶和往來重慶舉辦展覽的國畫家們都舉辦或參與過賑災義展。隨著戰爭的不斷深入,文藝界認識到保衛民族文化就是保國保種,捍衛民族藝術自尊成為國畫家的自覺選擇。張大千、謝稚柳、關山月、龐薰琹等對民族藝術進行保護性探究與發掘,敦煌石窟、大足石刻、民間藝術、少數民族藝術得以進入國人視野??箲鹌陂g大量高校和科研機構內遷,很多專家學者在重慶授課、講學、從事與教育有關的工作,培養了一大批文藝人才,為文化傳承提供了有力保障。
雖然國畫家處在內憂外患的煎熬中,但對國畫自身的探索并未停止。書中介紹,抗戰時期,重慶國畫界一改元代以來的柔弱畫風,國畫迎來了新的一頁,畫風也日趨雄健。徐悲鴻、林風眠融匯中西,找到了不同的國畫創新模式;傅抱石通過觀察重慶金剛坡附近的山水,找到了新形式的繪畫語言;李可染、陸儼少等也受巴山蜀水的影響,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張大千、潘天壽、陳之佛等均有不同程度的突破。閱讀本書,讀者可以深入了解畫家們的愛國情懷、對教育事業的無悔付出以及對藝術的崇高追求。
近年來,對抗戰時期重慶的文藝研究成為熱點。學者們普遍認為,抗戰時期活躍在重慶的藝術家們為抗戰勝利和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做出了巨大貢獻。介紹他們的事跡,對培養愛國主義精神、提升民族自尊心、增強文化自信有積極意義?;诖?,這本書將掃去歷史浮塵,向大家展示一個曾經生動活躍的重慶國畫界。
本書曾入選重慶市教育委員會重點項目、2021年重慶市教育委員會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巴渝民間美術傳承及相關文旅產品開發研究》項目。本書作者張文現為重慶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設計學院副教授,長期從事抗戰美術的研究工作,先后發表論文《抗戰時期中央大學藝術系的國畫人才培養》《“救亡圖存”下表現抗戰的國畫創作》等。